【《中国新能源》杂志 杨东海/文】2009年5月30日,“生物能源及生物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生物质能源产学研各界贯彻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为此,本刊采访了联盟理事会秘书长马隆龙研究员,请他就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记者:您好,马秘书长,首先代表中国新能源网对联盟理事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如何综合有效地利用生物质资源是我国科技界现阶段及未来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那么,本次联盟会议的召开将会对生物质资源利用带来怎样积极的影响? 马秘书长:谢谢。生物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综合高效利用在能源替代与补充、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双向清洁作用,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在《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中确定:“重点推进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石油替代品的发展”的方针。科技部也在“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中部署了“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炼制技术”等重大项目。这些措施加速了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因此,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二十个单位发起,于2008年6月筹备成立了“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由目前国内从事生物质开发利用的企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组成,突出产学研特色,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工程示范、产业化生产全方位技术研究转化体系和平台,促进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记者:联盟成员单位的实力如何,请您介绍? 马秘书长:联盟发起单位共有20家,其中企业7家、研究单位4家、高等院校9家。这些单位都是从事生物质利用研究与生产的专业单位,其领域涵盖了生物质利用所有重要方向,涉及热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生物转化、催化合成等过程,目标产物有气、固、液三种,包括了燃料、电力、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等多种产品。联盟成员单位的实力代表了国内最好水平。 联盟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联盟理事会为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专家委员会为联盟理事会咨询机构;秘书处为联盟理事会常设的执行机构,设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记者:联盟成立后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马秘书长:联盟成立后,我们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加强合作研发,突破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产品的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开展技术辐射,培育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主体,使联盟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阶段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现有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立协作机制,提高联盟各成员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3-5年后,基本形成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开发出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带动我国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从资源规模型、增长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内涵发展型发展模式转变。 我们的中长期发展任务是:第一,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构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在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契约式协作机制;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第二,瞄准前沿,统筹规划与分工协作,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共同进行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的战略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产业化问题。第三,资源共享,组织国内和国际交流,面向行业促进技术扩散和转移。积极组织、参与、支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推动行业基础数据、资料、信息的更新和编辑出版;建立联盟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产业走向国际化。 记者:联盟近期工作重点主要有哪些? 马秘书长:我们下一步工作重点包括,选择典型产业化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联盟近期工作突破点;进一步完善联盟机制,吸收新成员,扩大联盟规模;加强联盟成员合作,尤其是在产业链上的互补合作;增强交流,提升联盟成员和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确立联盟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强化联盟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提升生物质综合利用行业竞争力;加强联盟与其它机构的合作。 记者:我们祝“生物能源及生物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顺利成功。 马秘书长:谢谢!
|